香港大学|香港下一站──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

2024-06-27 11:36:44 106

文章来源:香港大学官方网站

 

 

2023年,香港全年货品出口总额录得10.3%的实质跌幅,进口量也较2022年下跌8.5%。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虽然整体上显著提升,但对欧、美、日、韩等重要出口目的地的货物量仍有下降。以往作为香港主要经济活动之一的转口贸易,规模渐见萎缩,难免令国际转口贸易港的地位受到威胁。

 

经济转型勿再拖延

 

关于转口贸易功能弱化和贸易港转型的讨论,早已展开多时。本世纪初,内地各大港口不断发展,尤其以广州和深圳的港口发展最快,内地通过香港转口的货物占比逐渐降低。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打击本地出口,贸易港的地位及贸易转移成为香港经济政策的一大热门议题。

 

去年的《财政预算案》中,特区政府提出了新的转型方案,目标是利用多年积累的贸易根基,以塑造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的角色。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香港兼具充足的人才和全面的专业配套服务。对于希望「走出去」而缺乏海外经验的内地企业而言,一直充当内地与国际市场超级联系人角色的香港,当能提供最合适的方案。

 

是次转型既是多方压力下的当务之急,也是香港抢先出击的难得机遇。一方面地缘政治日趋紧张,全球供应链愈发割裂,为应对高关税和各种贸易障碍,中国采取「间接出口」模式,将半成品出口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并在当地完成组装及出口,毋须经过香港。这种转变令香港转口贸易的需求进一步降低,香港转型可谓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迅速发展,各国都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内地企业更需前往其他国家投资、生产,而对相关贸易服务的需求,也相应有增无减。香港正好利用自身优势,紧握贸易转型期的黄金机会,以加速经济转型。

 

本港强项与底气

 

政府致力建构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既是不少人心目中理所当然的目标,也是香港较其他亚洲港口城市拥有的显著优势,包括下列三大范畴。

 

一、多元的贸易融资选择。本港不但金融基建完善稳健,市场规模宏大而且充满活力,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途径,并具完善的法治制度和多年运作畅顺的经验可资保证。

 

至于贸易融资和跨境支付方面,金融管理局及金融业界持续创新,例如该局近年来积极探索在港发行央行数码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的相关方案,并与阿联酋、泰国及内地中央银行共同开发CBDC跨境支付的mBridge项目。本港几家大银行也个别或携手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推出数码化保障,以及加速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跨境融资的各类新方案。

 

凭借活跃稳健的金融市场,香港足可建设供应链管理中心,区内其他港口在短期内也难以望其项背。融资的便利是过去几十年吸引贸易的重要条件,若特区能一直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政策透明、法治健全,未来将继续吸引贸易企业前来落户。

 

二、周全的配套专业服务。要令企业及投资者乐于以香港为供应链管理的基地,除了资金充裕,贸易和管理相关服务自然也不可或缺。多年来仗赖贸易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系列配套专业服务,计有法律、会计、投资、保险、航运,乃至商业策略、翻译,都已成为传统优势行业;在这些行业,香港公司既有人才,也具经验。

 

在法律及商业一环,本港沿用国际标准,因而成为区内处理国际仲裁、贸易合规、标准认证方面的首选之都。贸易仲裁方面,本港一直扮演亚洲国际仲裁中心的角色。根据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数据,2023年所处理的案件中,超过七成属国际案件,当事人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及标准认证方面,本港已建立成熟的产业,超过900家专业机构在制造业、出口业及供应链各环节向各地区买家提供认证及检测服务,其采纳的标准广获全球100多个经济体认可。

 

一如金融基建,专业服务产业在培训人才和制定标准的周期需时,无法一蹴而就。财政司司长已指出,香港可以建成一站式供应链管理中心,世界各地相关企业所需的各式服务,在此一应俱全。加上其他港口不易在短期内超越香港,只要善加利用这些条件,并适度发展,将可提升社会整体竞争力。

 

三、高质素的人力资本。无论如何发展,如何转型,最关键的资本系于人才。本地营商环境及人才培训制度,可确保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高质人才供应源源不绝。金融、商业及法律人才也许世界各地皆有,但同时掌握多种语言,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富有国际经验及国际事业的专才并不多见,而这些能力素来是香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港人的独特优势。

 

外围挑战来势汹汹

 

香港纵然占有先机,但同时面临的挑战绝对不容忽视,主要来自不断加码的地缘政治压力。在供应链全球化的时代,贸易行业对地缘政治的敏感度极高,而风险承受能力则相对较低,即使贸易政策上的微调也可大幅扰乱供应链运作。在中美角力、保护主义抬头及各亚洲市场竞争激烈等形势下,香港近年来屡受冲击。在可见的未来,地缘政治很可能继续升级;如何平衡各方压力,维持金融稳定和法治透明,减少对商界的震荡,是当局应先处理的问题。

 

其次,香港在传统发达国家的市场步向弱化;近年政府频频出访东盟、南美及中东国家,为的正是主动探索新市场。当前新市场纵然有新机遇,但其政治、文化、经济状况趋于复杂,本港的人才和经验未必完全奏效。若要提供协助企业出海的服务,香港需要深入了解新环境和新市场,既要与当地或来自其他地区的对手竞争,又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难度之高,也许不亚于从零开始发展一个全新行业。

 

最后,供应链管理中心从建立到运作管理,其过程相当漫长,在转型期间,务须尽快确定未来方向及出路。在特区政府目前的规划之中,供应链管理中心主要甚至唯一服务对象是需要出海的内地企业。要建设国际性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就必须令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各行各业的客户都有选择香港的需求。

 

根据供应链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Smile Curve)分析,供应链在不同阶段的收益各异,一般而言,上游研发、设计及下游营销、出口的利润高于中间的生产阶段。要在主要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城市名片加上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香港必先认清哪些产业的上、下游拥有比较优势。政府也不妨考虑按行业及服务所需来分类,使服务多样化和专业化。分散服务对象的来源,可以提高服务的专业程度,避免同行经常为同一批客户彼此竞争;此亦有利于香港分散风险,抵抗地缘政治或由其他因素所引发的冲击。

 

邓希炜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

 

龙淑仪小姐

亚洲环球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hkubs.hku.hk/sc/research/thought-leadership/hkej-column/hong-kongs-next-stop-multinational-supply-chain-management-centre/

 

400-000-0000 扫描微信
0.2171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