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 中大研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可引致胃癌

2024-04-22 14:13:22 98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的细菌可引致胃癌。于君教授与她的研究团队观察到胃癌病人的胃黏膜中存在大量咽峡炎链球菌,并利用实验小鼠确立其致癌机制,证实此细菌透过诱发胃部产生炎症及胃萎缩,促使胃肿瘤生长。他们还揭示了咽峡炎链球菌定植在胃部的机制,有助日后研究临床干预措施。研究结果已于生物学国际顶尖期刊《细胞》上发表,亦是中大首份主理的研究论文登上此期刊。

 

咽峡炎链球菌常见于蛀牙等口腔疾病

 

胃癌在全球第五常见癌症,亦是香港第六大癌症。幽门螺旋菌感染虽说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但其实只有1%至3%感染者会患上胃癌。除了幽门螺旋菌,其他存在于胃部的微生物群会否引致肿瘤,医学界一直未有答案。

 

研究团队就此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患有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包括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及胃癌患者的胃部微生物群,发现他们的胃黏膜有五种口腔病原体大量存在,包括咽峡炎链球菌。咽峡炎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口腔、鼻咽、胃肠道和阴道,可以进入体内所有无菌部位,引起侵袭性感染。由于咽峡炎链球菌可以适应pH 3-5酸性较高的环境,所以能够在胃黏膜中存活及定植。团队的实验室数据显示,咽峡炎链球菌的感染十分普遍,可以在5成至7成中国人群的胃黏膜内检测得到,相比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约为4成。

 

咽峡炎链球菌诱发胃炎 长远促使胃癌发展

 

研究团队利用小鼠模型,研究咽峡炎链球菌如何诱发炎症及引致胃癌。他们发现小鼠在感染咽峡炎链球菌后很快就会出现急性胃炎,然后发展成慢性发炎、萎缩、黏液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等。

 

咽峡炎链球菌相关的胃癌癌变机制

 

研究人员继而探究相关的癌变机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的表面蛋白TMPC与胃部的上皮细胞受体ANXA2产生直接相互作用,使咽峡炎链球菌可以在胃黏膜中定植,并启动MAPK信号通路促使癌变。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于君教授表示:「我们分析了不同人类群组的数据,发现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胃癌患者有大量咽峡炎链球菌,确立了咽峡炎链球菌的致癌过程及机制。我们下一步将研究以此菌作为治疗靶点,透过抑制此菌减低胃炎及胃癌风险。」   

 

她续说:「我们共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完成此项研究,能够将成果发表于世界最顶尖的国际期刊《细胞》,感觉就像登上了世界之巅。《细胞》因要求严谨而闻名,亦十分重视研究文章的原创性和深度。」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荣休讲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院长及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沈祖尧教授表示:「大众普遍认识的胃癌风险因素是幽门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遗传。我们此项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存在大量咽峡炎链球菌,为理解胃癌发病机制开拓了全新方向。更值得关注的是,倘若同时感染咽峡炎链球菌和幽门螺旋菌,产生癌前病变和胃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研究第一作者和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博士后研究生付凯莉博士表示:「此研究证明了咽峡炎链球菌与胃癌存在因果关系。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会引起自发性胃炎,继而启动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程序。我们还发现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会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和促使细胞增殖,改变胃部的微生态,使肿瘤更易生长。」

 

原文链接: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hk-identifies-streptococcus-anginosus-as-a-pathogen-that-promotes-gastric-tumour-formation/

400-000-0000 扫描微信
0.215007s